‧ ‧

落葉尋根 ―― 姚冬穎個展

周麗珊策展


2022年11月4日 – 12月23日
WMA Space | 中環永和街 23-29 號俊和商業中心 8 樓 (敬請預約
中午 12 時至晚上 7 時(逢星期一休息)

延續群展「隔離(個)島」對島嶼隔離性的各種反思,WMA 將以香港藝術家姚冬穎的個展擴闊其對香港島嶼的探索。展覽題為「落葉尋根」,策展人希望以土地上的生物痕跡尋溯土地的歷史。正如策展人所言:「我們常以『扎根』來形容立足一個地方,也以『連根拔起』來形容割捨一個地方。根,成了我們連繫地方的方式。那麼,尋溯島嶼上的根葉,是否便能了解島嶼的前世今生?」

姚氏在過去數年的創作均圍繞香港的島嶼,她不囿於創作媒介,而是利用各個媒介的特性,編織她對島嶼的考察、紀錄和想像。是次展覽以姚氏尋拾的落葉出發,追溯十九個隨着城市發展而消失的島嶼的歷史和故事,諸如在維多利亞港上的奇力島、因發展新機場而被填平的欖洲以及為滿足堆填需要而被連接陸地的鐵篸洲等。這些轉變一直推動姚氏創作,姚氏認為「這些故事就很容易被遺忘,但我希望以作品記下,香港曾發生過這些事。」

在昂船洲上撿拾的落葉。
(攝於2022年,鳴謝藝術家)

「落葉尋根」中展示的作品涵蓋雕塑、繪畫、照片,並以文獻資料補遺島嶼的歷史變遷。新作《秘島拾遺》中的十九個紙雕,利用在填海所闢的土地上,又或連陸後的島嶼上,所撿拾的根莖落葉而製的紙張所造,以此保存和叩問島嶼的痕跡。而姚冬穎亦延續其入圍 WMA 香港攝影比賽2019的攝影系列,她於島嶼及連接的陸地昔日各自的邊界處各拍一張照片,繼而以生硬的方式合成,藉此詰問城市發展如何影響島嶼與島嶼、島嶼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凸顯其中的拉鋸。這些島嶼上連貫土地與人的盤根落葉,亦化身成《19個護島使》和《燒失的帳單》這兩組畫作上的線條。姚氏以虛實相間的線條,重構地圖上既抽象又具體、既考古又虛構、既消失又重現的海岸線,從而勾勒島嶼數十年的變遷。

《藴達小島》 (2017),布面油畫,20 x 25 cm(鳴謝藝術家)

是次展覽亦梳理了一系列姚冬穎研究這十九個島嶼時所參考的文獻,其中包括姚氏第一身在島嶼所尋獲的落葉,亦有其從香港歷史博物館、地政總署等檔案庫搜羅的歷史圖片和文章。當中部分島嶼只尋得極少量的紀錄,因此我們亦希望藉此機會,邀請公眾與我們一起建立這十九個島嶼的文獻庫。姚冬穎亦道:「生活了那麼多年,有甚麼是屬於香港的?有甚麼是值得我們珍惜的?我很想從島嶼出發,做一些有關香港的作品。」每一道拾遺,都有助我們進一步推展姚氏的創作,繼而勾起我們對這些寂寂無聞的島嶼的記憶和想像。

歡迎媒體訪問,請電郵 [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 3974 5488 與項目經理周先生聯絡。


關於藝術家

姚冬穎(1992,生於香港)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主修繪畫。她的創作一直關注自然與人文關係,近年以古地圖、水墨、影像及拼貼為媒介,揉合個人想像、民間傳說和歷史檔案,追溯香港島嶼的消逝。她首個個人展覽「本土一覽」於2020年舉行,作品亦見於巴塞爾藝術展(2022及21)及典亞藝博(2020)等群展,廣為私人收藏。她曾入圍「WMA 映香港攝影比賽」決賽(2019),更獲頒「傑出藝術品(繪畫)」(香港藝術學院,2017)及 C&G Artpartment 獎項(2020)。
https://www.wendayiu.com/

關於策展人

周麗珊(1987,生於香港)
駐香港策展人,現為 WMA 空間主管。曾為 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最近策劃的展覽包括「集亂為序」(嘉圖筲箕灣,2022)、「隔離(個)島」(WMA,2022)、「窩囊地栽種」(李安姿當代藝術空間,2022)以及聯合策展「香港:此地彼方」(M+,2011)。最近參與出版的書籍包括《每一道微小》(2022)和《香港視覺文化:M+指南》(2022)。

關於 WMA
WMA 為一個致力以影像藝術深入探索香港的非牟利平台。
https://wma.hk/


*封面圖片為《這麼近,那麼遠》系列 (2022),數碼貼紙噴畫,590 x 203 cm(鳴謝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