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隔離(個)島

Exhibition Period
Aug 05 - Oct 16, 2022
Exhibition date and time
Fri to Sun, 12pm - 7pm
Exhibition Place
WMA Space

「隔離」總予人孤寂之感,尤其在經歷過去兩年的疫情後,我們更視此為夢魘。唯被水相隔於城市之外的島嶼,又總被當作是世外桃源。撰寫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的阿道斯・赫胥黎,臨終前便寫下《島》,藉着島與世隔絕的特性,構想出一個烏托邦。然而島的隔離性正面臨各種考驗,填海和各種基建持續縮短島嶼與城市的距離。以廣東話來說,這些島嶼幾乎就在我們的「隔籬」!但我們對於這些近在咫尺的島嶼又認識多少呢?

展覽由周麗珊策展,藉着四位本地藝術家不同年代的影像創作,探討島嶼的隔離性在當代的各種拉鋸。尹子聰陳朗熹同樣以既真實又隱晦的重疊影像,詰問觀者如何透過一瞬即逝的影像理解這些我們總是擦身而過的島嶼;盧燕珊王懷謙則以紀實的方式,拾遺並補缺與島嶼相連的風景。展覽亦與「山城縱走」合作,以香港動植物為本位的藏書,開拓理解和感知島嶼的角度。

當展覽聚焦島的地理特性時,一系列由梁寶山策劃的公眾活動則以人文面向檢視島的生活經驗和在地知識。梁氏居住南丫島多年,她以島民的視野,策劃放映、工作坊及田野考察等活動,邀請大眾以跨學科的方式重新了解香港。

藉着這些影像創作、書寫和活動,我們得以拼湊島嶼既隔離又連結、既分散又凝聚,以及既脆弱又柔韌的特性,並以此思考生活的各種可能。

有關策展概念,請見:https://wma.hk/zh/article/curatorial-statement-islanded/

詳情
> 日期:5.8 – 16.10.2022
> 時間:12pm – 7pm (Tue – Sun)
> 地點:中環永和街俊和商業中心8樓WMA Space
> 預約:https://bit.ly/3BnauTu

藝術家簡介:

王懷謙(1975,生於溫哥華)
王懷謙於1999年畢業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建築學院,後於2001年取得香港大學建築碩士。2010年在香港成立In-between Architects,現為一位建築師及攝影師。他以空間、建築和生活為靈感,捕捉日常街頭的異景。近年參與的展覽包括泰國CTypeMag的「Fake」(2022)及香港船到橋頭生活節的「渡」群展(2021);其作品亦曾入選意大利街頭攝影節(2020)、WMA 大師攝影獎(2019)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FotoFête(2016)並刊登於多本攝影雜誌。

盧燕珊(1969,生於香港)
盧燕珊畢業自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自此一直從事記者、編輯的工作及藝術創作。她於2008年至2017年期間曾為駐北京的香港Teleporter。她的錄像和攝影創作關注當代社會和環境面貌的變化,同時亦參與香港當代藝術發展的研究工作。其著作包括《北漂十記》(2013)及《大山與人》(2011,與Anthony McHugh合著)等書。《大山與人》以攝影、錄像及文字,記錄其1990年至2004年十多年間於大嶼山生活,以及與當地和外來島民的訪談和故事。

陳朗熹(1994,生於香港)
陳朗熹於大學時期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為不同本地及海外媒體工作。自2017年起他開始進行個人創作,在關注社會現況以外,探索自身與自然、周遭的連結。他曾參與多個群展,並獲多個本地及國際攝影獎項,包括亞洲年度圖片獎、台灣卓越新聞獎以及多個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年度獎項等;並曾出版攝影集《島嶼後像》(2021)和《無以名狀的力量》(2020)等。

尹子聰(1975,生於香港)
尹子聰於2000年畢業自英國威爾斯大學的紀實攝影學系,後於2018年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取得其藝術碩士學位。他曾任教於多所院校,更於2006年創立攝影藝術空間「黑點」,致力推動本土攝影教育。他的創作多受山野啟發,以攝影媒介結合藝術行為,關注人與大自然的相互影響,探討人的存在。其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部分更獲本地及海外博物館和私人收藏。

展覽策展人:
周麗珊(1987,生於香港)
​​駐香港策展人,現為WMA 項目經理。曾為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最近策劃的展覽包括「窩囊地栽種」(李安姿當代藝術空間,2022)以及聯合策展「香港:此地彼方」(M+,2011)。她亦是《香港視覺文化:M+指南》(2022)的助理編輯。周氏於香港大學取得文學士和香港浸會大學取得視覺藝術碩士(藝術行政)學位。

活動策展人:
梁寶山(生於香港)
藝評人,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居住南丫島二十年,近年對島嶼研究產生強烈興趣。著作包括《活在平常》(2012)及《模達今昔──南丫島模達灣歷史及社會研究計劃》(2021)等,並為「南丫說:」(2021-2022)聯合策展人。


5/8 (Fri)
12pm - 7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