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參加「WOMEN我們:女也彳亍」的首場藝術家講座吧!
講座以「酷兒的未來」為題,邀請到三位以影像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參展藝術家 Tina Takemoto,Madeleine Lim和權希樹,分享如何透過創作表達自身的情感和酷兒世界的各種可能。由稽查歷史材料,到紀錄當下的酷兒運動,以至開創元宇宙世界,三位的創作不約而同表達了各種女性的慾望和酷兒對存在的響往。講座更邀請到學者鄧芝珊、展覽策展人梁凱瑤和香港藝術家李泳麒,進一步討論未來非二元世界的可能
歡迎在參與講座前瀏覽「WOMEN我們:女也彳亍」的網上展覽!
是次免費講座將於線上通過Zoom舉行。點擊「登記」以獲取會議連結。
講者介紹 :
TT Takemoto (1967年生,現居於三藩市)
TT Takemoto是美籍日裔酷兒藝術家和學者,致力研究美籍亞裔歷史、性和身份認同。Ta的實驗電影探討亞裔和美籍亞裔文獻中所隱藏的同性親密關係和創傷。Takemoto不厭其詳地以膠紙、刀片和指甲油重新繪畫、移膜和改造16米厘/35米厘菲林膠片,藉此與現成影片和檔案資料互動和對話。Takemoto通過探究酷兒歷史的觸感和感官面向,如用魔法般變出各種沉浸式幻想,當中包括偏男性化的女同性戀外科醫生、女性化魚肉去骨、和帶有同性渴望的烘焙麵包。Ta的影片,向戰前至今曾共同活過、愛過和勞動過的美籍亞裔酷兒作出致敬。
Madeleine Lim (1964年生,現居於三藩市)
Madeleine Lim是Queer Women of Color Media Arts Project (QWOCMAP) 的創始人及藝術總監。作為90年代後期國際電影節上為數不多的非白人酷兒女性電影導演,她觀察到唯有非白人酷兒女性才能夠講述她們自己的真實故事。早於2000年,電影尚未關注性別及種族平等前,她已創立QWOCMAP。她相信一群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電影工作者,定能改變電影的工藝並成為社會運動的領導力量。在Madeleine的帶領下,QWOCMAP的電影導演培訓計劃備受認可,孕育了超過450部電影創作,是現存最大的LBTQ+BIPOC(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電影庫。
她同時是一位獲獎的電影人,有25年製片、導演、攝影和剪接經驗。她的電影備受世界各地國際電影節及觀眾歡迎,曾於溫哥華國際電影節,Mill Valley電影節及阿姆斯特丹國際特赦組織電影節上映。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博物館、大學及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 (PBS) 上放映。其中,《三番叁巴醬》(1997) 在新加坡仍被禁播。
權希樹 (1990年生,現居於三藩市和首爾)
權希樹是一位來自韓國的視覺藝術家和人類學家,目前駐留於三藩市灣區。 她於2019年獲得加州伯克萊分校的美術碩士學位。她曾於多個地方舉行個展,包括三藩市的Et Al和Studio 2W、伯克萊Phoebe A. Hearst 人類學博物館、韓國CICA博物館以及Visual Space Gunmulsai。她的作品亦曾應邀參與多個聯展,其中包括CICA博物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及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紐約47 Canal、三藩市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Slash畫廊及英國雪菲爾Site畫廊等。 2012年,她獲得了韓國知識產權局的年度女性發明家獎。此外,亦曾獲CICA博物館的「韓國青年藝術家獎」及伯克萊分校的「Roselyn Schneider Eisner 攝影和藝術實踐獎」,作品更入圍第20屆首爾國際新媒體電影節、雪菲爾德紀錄片影展的藝術項目及2021年的美國「酷兒|藝術|獎項」。
鄧芝珊 (b. 1972)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曾任職於溫哥華、西雅圖及三藩市婦女組織及同志機構多年。著有學術專書 《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晚近研究專長為亞際文化脈絡下的年長女同志的日常生活及跨性別(跨仔)身份及工作議題。
梁凱瑤是一位生於香港,現居於三藩市的策展人,其策展方向尤其關注社區動態和脈絡。梁氏作為中華文化中心的策展人,管理中心的展覽、公共藝術介入,和跨年度的社區項目。
梁凱瑤近期的策展項目包括:Sofía Córdova的「破曉歌聲 iii: 這裏沒有的水果」(2021),一個跨年的實驗錄像計劃,聚焦六位灣區女性來到美國的難民故事;台灣聲音藝術家洪梓倪的場域特定個展「歸・巡」(2020),探索三藩市獨特的城市歷史。梁氏的下一個項目是Cathy Lu的個展「烏托花園」(2022年初),將以陶瓷為本的大型裝置作品,探索亞裔移民在美國的尋夢和反烏托邦狀態。
李泳麒(b. 1981)為香港藝術工作者。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主修藝術史。及後獲英國志奮領獎學金前往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深造新聞暨紀實攝影。李氏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教授攝影;亦為英國倫敦南岸大學網絡影像研究中心訪問學人。

酷兒的未來
來參加「WOMEN我們:女也彳亍」的首場藝術家講座吧!
講座以「酷兒的未來」為題,邀請到三位以影像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參展藝術家 Tina Takemoto,Madeleine Lim和權希樹,分享如何透過創作表達自身的情感和酷兒世界的各種可能。由稽查歷史材料,到紀錄當下的酷兒運動,以至開創元宇宙世界,三位的創作不約而同表達了各種女性的慾望和酷兒對存在的響往。講座更邀請到學者鄧芝珊、展覽策展人梁凱瑤和香港藝術家李泳麒,進一步討論未來非二元世界的可能
歡迎在參與講座前瀏覽「WOMEN我們:女也彳亍」的網上展覽!
是次免費講座將於線上通過Zoom舉行。點擊「登記」以獲取會議連結。
講者介紹 :
TT Takemoto (1967年生,現居於三藩市)
TT Takemoto是美籍日裔酷兒藝術家和學者,致力研究美籍亞裔歷史、性和身份認同。Ta的實驗電影探討亞裔和美籍亞裔文獻中所隱藏的同性親密關係和創傷。Takemoto不厭其詳地以膠紙、刀片和指甲油重新繪畫、移膜和改造16米厘/35米厘菲林膠片,藉此與現成影片和檔案資料互動和對話。Takemoto通過探究酷兒歷史的觸感和感官面向,如用魔法般變出各種沉浸式幻想,當中包括偏男性化的女同性戀外科醫生、女性化魚肉去骨、和帶有同性渴望的烘焙麵包。Ta的影片,向戰前至今曾共同活過、愛過和勞動過的美籍亞裔酷兒作出致敬。
Madeleine Lim (1964年生,現居於三藩市)
Madeleine Lim是Queer Women of Color Media Arts Project (QWOCMAP) 的創始人及藝術總監。作為90年代後期國際電影節上為數不多的非白人酷兒女性電影導演,她觀察到唯有非白人酷兒女性才能夠講述她們自己的真實故事。早於2000年,電影尚未關注性別及種族平等前,她已創立QWOCMAP。她相信一群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電影工作者,定能改變電影的工藝並成為社會運動的領導力量。在Madeleine的帶領下,QWOCMAP的電影導演培訓計劃備受認可,孕育了超過450部電影創作,是現存最大的LBTQ+BIPOC(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電影庫。
她同時是一位獲獎的電影人,有25年製片、導演、攝影和剪接經驗。她的電影備受世界各地國際電影節及觀眾歡迎,曾於溫哥華國際電影節,Mill Valley電影節及阿姆斯特丹國際特赦組織電影節上映。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博物館、大學及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 (PBS) 上放映。其中,《三番叁巴醬》(1997) 在新加坡仍被禁播。
權希樹 (1990年生,現居於三藩市和首爾)
權希樹是一位來自韓國的視覺藝術家和人類學家,目前駐留於三藩市灣區。 她於2019年獲得加州伯克萊分校的美術碩士學位。她曾於多個地方舉行個展,包括三藩市的Et Al和Studio 2W、伯克萊Phoebe A. Hearst 人類學博物館、韓國CICA博物館以及Visual Space Gunmulsai。她的作品亦曾應邀參與多個聯展,其中包括CICA博物館、柏克萊大學藝術博物館及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紐約47 Canal、三藩市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Slash畫廊及英國雪菲爾Site畫廊等。 2012年,她獲得了韓國知識產權局的年度女性發明家獎。此外,亦曾獲CICA博物館的「韓國青年藝術家獎」及伯克萊分校的「Roselyn Schneider Eisner 攝影和藝術實踐獎」,作品更入圍第20屆首爾國際新媒體電影節、雪菲爾德紀錄片影展的藝術項目及2021年的美國「酷兒|藝術|獎項」。
鄧芝珊 (b. 1972)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曾任職於溫哥華、西雅圖及三藩市婦女組織及同志機構多年。著有學術專書 《Conditional Spaces: Hong Kong Lesbian Desires and Everyday Life》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晚近研究專長為亞際文化脈絡下的年長女同志的日常生活及跨性別(跨仔)身份及工作議題。
梁凱瑤是一位生於香港,現居於三藩市的策展人,其策展方向尤其關注社區動態和脈絡。梁氏作為中華文化中心的策展人,管理中心的展覽、公共藝術介入,和跨年度的社區項目。
梁凱瑤近期的策展項目包括:Sofía Córdova的「破曉歌聲 iii: 這裏沒有的水果」(2021),一個跨年的實驗錄像計劃,聚焦六位灣區女性來到美國的難民故事;台灣聲音藝術家洪梓倪的場域特定個展「歸・巡」(2020),探索三藩市獨特的城市歷史。梁氏的下一個項目是Cathy Lu的個展「烏托花園」(2022年初),將以陶瓷為本的大型裝置作品,探索亞裔移民在美國的尋夢和反烏托邦狀態。
李泳麒(b. 1981)為香港藝術工作者。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主修藝術史。及後獲英國志奮領獎學金前往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深造新聞暨紀實攝影。李氏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教授攝影;亦為英國倫敦南岸大學網絡影像研究中心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