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情況尚不明朗的當下,造像的意義是甚麼?
「Abridge」透過攝影、錄像和聲音作品,思索影像和媒介的物理性質,從而緊捉既牢固又脆弱的個人和集體歷史。這些新作以鄭瑋玲昔日的作品為本位,創作時期橫跨 2018 年至 2021 年,呈現其自省和自我探索的旅程。這裏展示的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是她檢視自己在 1999 年至 2015 年間於香港居住和工作期間留下的菲林底片和相辦後,重新以手提電話拍攝和數碼 C-Print 印刷而成。鄭瑋玲藉此表現自己視這些傳統攝影物料為實體物件,而非只是影像。整個攝影系列反映了攝影技術和鄭氏自身藝術創作的轉變,同時詰問現今觀看影像和與之互動的方式。這些照片亦包圍着展覽唯一的單頻道錄像裝置。錄像以港珠澳大橋為核心,看似連綿不斷的旅程,彷彿把時間凝固,使觀者逐漸迷失方向。是次展覽置換影像和物件的概念,刻意揭露影像生成的過程,以及多層次和反光的物理性質。藝術家持機拍攝的手被反射到照片中,從而置入當刻的狀態。這些作品拒絕以懷舊的方式還原昔日的歷史,而是零碎地觸碰歷史不同的面向,使之超越原先記載的時空。詳細的展覽陳述請參閲:https://wma.hk/wei-leng-tay-solo-exhibition-abridge/
預約登記: https://bit.ly/3n0MdtC 如何前往: https://wma.hk/how-to-get-here/
展覽導賞: https://wma.hk/wei-leng-tay-solo-exhibition-abridge-guided-tour/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鄭瑋玲(生於 1978 年,新加坡)以攝影、錄像和聲音為主要創作媒介,透過造像過程詰問我們可以怎樣觀看和表現自己處身的世界。她的創作手法主要受個人和他者的家庭歷史、文獻資料和社會環境啟發,加上曾經從事新聞攝影,使她在處理議題時不忘歷史背景,同時兼顧其盛載的複雜情感和回憶,其作品因而建立出獨特的視覺語言,涵蓋事物的多重性質。鄭氏擁有巴德學院米爾頓艾弗里藝術研究生院的藝術碩士學位,作品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日本福岡市亞洲美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日本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收藏。她曾獲多個獎項,包括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Art Creation Fund(2009年)和耶魯大學藝術學院 Poynter Fellowship(2015年)。
策展人簡介
Olivier Krischer兼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翻譯者於一身,目前是悉尼大學藝術史學系榮譽副教授,亦為Sydney Asian Art Series召集人。其研究涉及東亞藝術和社會參與。最近著作包括《Shades of Green: Notes on China’s Eco-civilisation》(與L. Tomba合編,2021年)和《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2019年)。 除了研究和寫作,Krischer還策劃了多個展覽,包括「Wei Leng Tay: Abridge」(悉尼,2021年)、「找路:1970–80年代的臺灣攝影」(與陳淑霞聯合策展,2021年)及「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與金曼聯合策劃,2016年)。
訪客須知: https://wma.hk/zh/rules-for-visitors-to-wma-space/
[short_detail] =>在情況尚不明朗的當下,造像的意義是甚麼?
「Abridge」透過攝影、錄像和聲音作品,思索影像和媒介的物理性質,從而緊捉既牢固又脆弱的個人和集體歷史。這些新作以鄭瑋玲昔日的作品為本位,創作時期橫跨 2018 年至 2021 年,呈現其自省和自我探索的旅程。這裏展示的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是她檢視自己在 1999 年至 2015 年間於香港居住和工作期間留下的菲林底片和相辦後,重新以手提電話拍攝和數碼 C-Print 印刷而成。鄭瑋玲藉此表現自己視這些傳統攝影物料為實體物件,而非只是影像。整個攝影系列反映了攝影技術和鄭氏自身藝術創作的轉變,同時詰問現今觀看影像和與之互動的方式。這些照片亦包圍着展覽唯一的單頻道錄像裝置。錄像以港珠澳大橋為核心,看似連綿不斷的旅程,彷彿把時間凝固,使觀者逐漸迷失方向。是次展覽置換影像和物件的概念,刻意揭露影像生成的過程,以及多層次和反光的物理性質。藝術家持機拍攝的手被反射到照片中,從而置入當刻的狀態。這些作品拒絕以懷舊的方式還原昔日的歷史,而是零碎地觸碰歷史不同的面向,使之超越原先記載的時空。
預約登記: https://bit.ly/3n0MdtC 如何前往: https://wma.hk/how-to-get-here/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鄭瑋玲(生於 1978 年,新加坡)以攝影、錄像和聲音為主要創作媒介,透過造像過程詰問我們可以怎樣觀看和表現自己處身的世界。她的創作手法主要受個人和他者的家庭歷史、文獻資料和社會環境啟發,加上曾經從事新聞攝影,使她在處理議題時不忘歷史背景,同時兼顧其盛載的複雜情感和回憶,其作品因而建立出獨特的視覺語言,涵蓋事物的多重性質。鄭氏擁有巴德學院米爾頓艾弗里藝術研究生院的藝術碩士學位,作品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日本福岡市亞洲美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日本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收藏。她曾獲多個獎項,包括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Art Creation Fund(2019年)和耶魯大學藝術學院 Poynter Fellowship(2015年)。
策展人簡介
Olivier Krischer兼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翻譯者於一身,目前是悉尼大學藝術史學系榮譽副教授,亦為Sydney Asian Art Series召集人。其研究涉及東亞藝術和社會參與。最近著作包括《Shades of Green: Notes on China’s Eco-civilisation》(與L. Tomba合編,2021年)和《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2019年)。 除了研究和寫作,Krischer還策劃了多個展覽,包括「Wei Leng Tay: Abridge」(悉尼,2021年)、「找路:1970–80年代的臺灣攝影」(與陳淑霞聯合策展,2021年)及「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與金曼聯合策劃,2016年)。
訪客須知: https://wma.hk/zh/rules-for-visitors-to-wma-space/

「Abridge」 – 鄭瑋玲個人展覽
在情況尚不明朗的當下,造像的意義是甚麼?
「Abridge」透過攝影、錄像和聲音作品,思索影像和媒介的物理性質,從而緊捉既牢固又脆弱的個人和集體歷史。這些新作以鄭瑋玲昔日的作品為本位,創作時期橫跨 2018 年至 2021 年,呈現其自省和自我探索的旅程。這裏展示的大部分攝影作品,都是她檢視自己在 1999 年至 2015 年間於香港居住和工作期間留下的菲林底片和相辦後,重新以手提電話拍攝和數碼 C-Print 印刷而成。鄭瑋玲藉此表現自己視這些傳統攝影物料為實體物件,而非只是影像。整個攝影系列反映了攝影技術和鄭氏自身藝術創作的轉變,同時詰問現今觀看影像和與之互動的方式。這些照片亦包圍着展覽唯一的單頻道錄像裝置。錄像以港珠澳大橋為核心,看似連綿不斷的旅程,彷彿把時間凝固,使觀者逐漸迷失方向。是次展覽置換影像和物件的概念,刻意揭露影像生成的過程,以及多層次和反光的物理性質。藝術家持機拍攝的手被反射到照片中,從而置入當刻的狀態。這些作品拒絕以懷舊的方式還原昔日的歷史,而是零碎地觸碰歷史不同的面向,使之超越原先記載的時空。詳細的展覽陳述請參閲:https://wma.hk/wei-leng-tay-solo-exhibition-abridge/
預約登記: https://bit.ly/3n0MdtC 如何前往: https://wma.hk/how-to-get-here/
展覽導賞: https://wma.hk/wei-leng-tay-solo-exhibition-abridge-guided-tour/
藝術家簡介
藝術家鄭瑋玲(生於 1978 年,新加坡)以攝影、錄像和聲音為主要創作媒介,透過造像過程詰問我們可以怎樣觀看和表現自己處身的世界。她的創作手法主要受個人和他者的家庭歷史、文獻資料和社會環境啟發,加上曾經從事新聞攝影,使她在處理議題時不忘歷史背景,同時兼顧其盛載的複雜情感和回憶,其作品因而建立出獨特的視覺語言,涵蓋事物的多重性質。鄭氏擁有巴德學院米爾頓艾弗里藝術研究生院的藝術碩士學位,作品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日本福岡市亞洲美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日本清里攝影藝術博物館收藏。她曾獲多個獎項,包括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Art Creation Fund(2009年)和耶魯大學藝術學院 Poynter Fellowship(2015年)。
策展人簡介
Olivier Krischer兼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翻譯者於一身,目前是悉尼大學藝術史學系榮譽副教授,亦為Sydney Asian Art Series召集人。其研究涉及東亞藝術和社會參與。最近著作包括《Shades of Green: Notes on China’s Eco-civilisation》(與L. Tomba合編,2021年)和《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2019年)。 除了研究和寫作,Krischer還策劃了多個展覽,包括「Wei Leng Tay: Abridge」(悉尼,2021年)、「找路:1970–80年代的臺灣攝影」(與陳淑霞聯合策展,2021年)及「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與金曼聯合策劃,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