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儀式與「死物習作」
「好死 」(Good Death)可以是指合宜的善終服務、尊嚴處理死者。醫護人員或社會服務專家致力推動「好死」,而我們這個研究者合作社則另闢蹊徑,運用設計的方法學和思維,探索嶄新的社區實踐,倡議不同說法,採用另一個術語來表達:「死得好」(Fine Dying)。
禮儀師Caitlin Doughty走遍世界角落,在新書《From Here to Eternity》 介紹不同文化背景是如何關顧臨終者,她把種種面對死亡的新方式定義為「好死」。她的說法饒有意思,但我們寧取「死得好」這個術語。「死得好」就有如Fine Dining,通常是指:「在貴價餐廳用餐,餐廳以正式的方式、特別優質的食物奉客」——我們用「死得好」,或曰「死物習作」,表示我們以最大的誠意對待死亡過程的每項細節。這是過程讓市民共同探索,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可以有甚麼出乎意料的新可能性。
死得好 的「死物」
最近出現了很多有關死亡的新意念,例如綠色殯葬、遺體堆肥以及開發致哀和哀思的新空間之類。然而死亡仍是一個不能談論的禁忌;既定的社會價值觀導致很多新意念無法實行。
為了提供「死得好」的經驗選項,我們相信需要採用較為全面的的態度,破除禁忌。在設計研究的學科規範裏,「設計物件」不純粹指製作一件物件,而是把設計項目視為結合人類與物件、構成社會-物質的合體。A.Telier合作社在《Design Things》 書內, 對討論設計的思考方式和實踐提供了創新的角度,結合創意設計與用家參與的方式,實踐美學和民主,體現箇中價值。
我們的首個「死物習作」項目(二0一三),聚焦於生到死之間的過渡,項目以「設計您粒石」作結。透過這個項目,我們向臨終者徵詢了設計「死鑽」的意向,讓他們跟在生的親友一同設計首飾;之後會用逝者骨灰化為的合成晶石來製造死鑽飾物,並將死鑽飾物送交到在生的人手上。這就是一種面對死亡的過渡 。
我們創作了一系列充滿遐思的物件,記錄香港市民怎樣看待 「用晶石形態保存深愛的人」這項新技術。舉例說:有位四十多歲的男士,他可以接受母親將化為晶石陪伴他,但是他不希望接觸到化為晶石的「她」。於是,設計師Pascal Anson把他的憂慮轉化為「The Light」(2015)。設計靈感來自燭台,她把深愛的人化為晶石之後,封存在燈管裏,每當生者思念逝者,可以按電掣照亮燈管觀看逝者。據Anson解說:「一堪德拉的光度(每平方米一勒克斯)通過(骨灰製的)晶石輕柔透射房間,熹微的光度僅足夠讓人沉思追懷,或隨心所願禱告。」 這項遐思設計,既有助死亡過渡,而更重要是把亡逝過程與生者的世界結連。
無形與有形的儀式
也有好些傳統讓人有機會親近逝者的,例如日本的撿骨儀式(kostuage),是讓哀悼者用筷子把逝者火葬後遺下的骨頭碎片撿入骨灰甖;或印尼偏遠地區,村民會把逝者製成木乃伊,為之穿衣服、餵食,甚至和遺體並睡,等等。4
中國人傳統裏也有燒金銀衣紙。我們相信,死者在陰間有類似陽間的需要,所以產生各種衣紙物件,讓生者選購,用在喪禮、祖先誕辰及重要節日火化,以期逝去的親人在死後世界過得舒適。
燃燒金銀衣紙的舉動,實際上也帶有過渡的象徵意義,是連結生者與逝者的儀式。燒衣紙傳統代代相傳,象徵意義深遠;通過燃燒的獻祭,實體地呈現了將陽間的財富與物質通向死後世界。這個傳統,反映了中國人看重孝道與尊敬祖輩的價值觀。
「死物習作」 項目的第二個版本(二0一七), 透過為儀式而設計的物件,體現過渡。 。我們的目標是,從根本轉化殯葬空間和系統。我們提出的首個方案命名為「信別」,是由Milk Design設計的即用即棄撒灰器,給花園葬儀之用。這個設計是香港二百位年輕人與一百位長者協力創作的成果,表達他們在香港「死得好」的願望;我們決定從中揀選關於花園安葬的設計,因那亦是香港政府提倡綠色殯葬的一種。
「信別」的革新性,在於它是嶄新的個人專屬器具,是紙製品,和中國人燃燒金銀衣紙崇敬祖先的傳統相契合。「信別」連結活着的世界與逝去的人,提供了空間和時間,讓人好好念想生命中深愛的人。我們全心全意希望能讓市民「設計」自己的儀式,儘量能度身訂做個人器皿,所以「信別」撒灰器是由白色信紙與信封組成,讓市民可預先寫下訊息,隨着火化,撒下一縷告別的輕煙。
1 Gerrard, Nicci. “With the End in Mind and From Here to Eternity review – how to banish fear and shame around dying.” The Guardian, January 8, 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8/jan/21/with-the-end-in-mind-kathryn-mannix-from-here-to-eternity-caitlin-doughty-book-review.
2 The MIT Press, Design Things, accessed February 1, 2018, https://mitpress.mit.edu/books/design-things.
3 HKDI DESIS Lab. Open Design in Action: Design Debates & Projects for our Open Society. Hong Kong: IVE, HKDI and HKDI DESIS Lab, 2016.
4 Caitlin Doughty, From Here to Eternity: Travelling the World to Find the Good Deat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5 HKDI DESIS Lab, Co-designing Our Future Fine Dying, accessed February 1, 2018,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98ac2d9f14aa124338b30fd/t/5a65a6c5419202c75ae33398/1516611283209/Enable+Press_jan2018_SIDLab_finedying01.pdf.
李欣琪博士
啓民創社的共同創辦人,從事香港的社會設計工作。李博士曾於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Helen Hamlyn中心任職設計研究員十多年,專門研究設計的社會意涵。她在倫敦創立EXHIBIT at Golden Lane Estate CIC,後於二0一三年受職業訓練局邀請創辦HKDI社會設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