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 ‧ 大師攝影獎

百折不撓的城市

Michael Elliott

只要是晴天,港島北岸景緻總教人神往:高樓競列,矗入天際,繁華商貿熙攘於前,翠嶺峭崖懸於後,還有靜不下來的維港;世上可有更 奇幻景貌?箇中震撼,當然不止於一刻熱血的感情騷動。

這個城市的奧妙確實蘊沉在深層,而不止於其外觀。世上只有很少地方像香港,能夠讓人在短暫的記憶裡,回溯由貧窮到富裕的過渡。數 以百萬的居民,生活素質就在他們這一輩裡躍 進:從居住到醫療,由工作至餘閒,方方面面都大有改善,孩子的教育成就, 大家更引以為傲。能驅動這番變化的深層力量在那?

回顧香港的歷史,或看看舊相片(按 : 作者認為後者是更便捷的方法, 事緣這城市一直有優秀的攝影師為它記情作傳),你很容易發現,香港 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飽受蹂躪,戰事在1945年結束,中國大陸隨即爆發內戰,無數身無分文的難民湧至,只能居住在有經常火災威脅的山邊木屋,或擠進香港仔岸邊的簡破棚屋。那些年,我的岳母住在香港,她1949年的日記紀錄了一則「新移民」 求生的事蹟:就在她位於半山區的寓所,有天聽到門外有人在「抓門」,原來門外有個來自上海、一貧如洗的女人,挨家挨戶出售身上形近碎布的衣物,只為賺取幾塊錢養活家人,這與舒泰的殖民地生活,相距只有一步之遙。

正因為這將會是一個集體的記億,要完整地審視香港的發展,不能沒有影像。能夠反映香港現狀,並獲選為WYNG大師攝影獎的入圍作品, 當可發揮重任。相片提醒香港和其他國家的決策者,儘管在可被列入為中等收入或富裕的國家,貧窮仍然揮之不去,近在你我之間。

時移世易,貧窮亦有新的定義。說起貧窮,大家最有印象的當然是塵土飛揚,缺水缺電的非洲村落,民眾飽受疾病和死亡的持續威脅。無可厚非,目前全球滅貧的重點,在於扶助最窮最貧最困的窮人,致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擴大疫苗接種率,消滅愛滋、瘧疾、肺結核的禍害,總而言之,扶貧方案不愛打沒有把握的仗。

然而,貧窮從來不單是局限於農村的現象。在富裕的城市,例如紐約及倫敦,早於一個世紀前,已有貧民窟的存在。經過多年努力,都市環境改善有明確進步,平民百姓可以活得體面一 點:食水不再帶有瘧疾等疾病,貧民不再需要居在鼠輩橫行的套房或地牢。但是,全球的人口越來越集中於城市,表示貧窮亦大規模進佔到城市的空間;更多貧民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數以千萬計的人擠滿城市狹小的生活空間,經濟前景並不優勝過捉襟見肘的農民。今年國際領袖倡議,訂立新的發展綱領,取代2015年底屆滿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更重要的是,要特別照顧受城鄉化影響,以及生活在貧富懸殊地區的人民。

上述問題需要政客思考。

這些優秀的參賽相片,和普羅市民有什麼關係?

看著這批入圍作品,我的腦海縈繞著三個想法。首先是空間:人應該得到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空間。這並非小問題,太多人曾經抱怨城市空間不足,我們又都曾或內疚於過份浪漫的“擠迫”描述:以往前往啟德機場的途中, 旅客幾乎聞到九龍城民居廚房傳來的食物香氣;在印度新德里乘坐三輪車,可看到市內的人情冷暖。這些迷人的風情皆建基於某些人的艱苦生活。我們要好好記著,空間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第二個想法和作息有關。令人吃驚的是,多幅相片顯示的,都是累透的臉。我們是幸運的一群, 視良好的睡眠為理所當然,更會在工餘講究放鬆、休息、享受生活,無需時刻擔心生計。但對許多人來說,生命是一個無休無止營役磨難。 人之所以為人,我們不僅追求生活必需的醫療或生活保障,更會追求享受、樂趣及快樂,工作累得半死的人只可求活, 不能求息。

第三,這些相片展示低下階層委曲求存,適應困逆的能耐。我在世界各地遊歷,見過一些或可形容為機智的生活手段,包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建立居所,運用比大企業更有效的營商方式,竭盡所能,為自己及家人謀求更美好的生活,亦為孩子的成就深感自豪。

這份靈活多變亦是香港的特質。二次大戰後香港重生,受惠於難民潮,憑著他們的拚博及決心,創造經濟奇蹟,打造這城市成全球經濟的樞紐,與紐約、倫敦齊名,並列為紐倫港商貿世界體系的亞洲代表。

今日香港的成就,不僅僅歸功於精明的官員, 或精於計算的企業家,或見逢插針的機會主義商販,更重要的是貧苦大眾。香港,是不甘 於現狀,靈敏及富創意的香港貧困人囗的勤奮成果。過去六十年,香港的貧苦大眾是造就經濟奇蹟的重要基石。今次的大師攝影獎,正好以精彩的相片,向他們付出的努力致敬,並期望他們可以早日享受應有的居住空間及休息權利;日後看到這些照片,空間和休息不再是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