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城市研究愛上坪洲──記「島民空間」的「借一借海岸線」工作坊

梁寶山,藝評人。近年對島嶼研究產生強烈興趣,為《南丫說:》聯合策展人,及《模達今昔──南丫島模達灣歷史及社會研究計劃》作者。


由夫妻檔Kit與Myriem 組成的「島民空間」(Islanders Space),常讓我憶念起藝壇經典俠侶C&G Artpartment。一樣相信理想可以搵食,工作不是家庭的反義詞。由一份簡約的《Islanders島民》zine開始,這個在坪洲永興街上的小空間,曾經在2021年籌辦了第一屆「船到橋頭生活節 Inter-island Festival」,以橫水渡開出一條連結起大嶼山、長洲和坪洲的探索路線。Kit在未遇上Myriem之前,在坪洲街上已有自己的小店。Myriem 在法時原先讀政治,專攻亞拉伯世界,後來去了倫敦修讀城市研究。因為對已失去公共性的歐洲城市感到失望,於是便來亞洲看看,曾在越南胡志明市搞過Playtime Festival (https://www.instagram.com/playtime.city/ )。帶着城市研究的眼光來到坪洲,小島的多樣性和豐富的生活氣息令人大開眼界。相宜的租金,讓人活出生活的可能性。除了書籍,「島民空間」還售賣環保雜貨和書籍、策劃展覽及活動,也是二人的工作間。不到500呎的地鋪,以時間換取空間。與坪洲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閒下來的週末,會舉辧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動和工作坊。2022年的每月音樂會,便是由香港著名樂人Nelson Hiu 策劃,聽眾坐到頂住門口。2023年,則轉換媒介變成放映會。剛剛過去的11和12月,「島民空間」更一連三個周末,舉行了共六場涉及不同媒介的「借一借海岸線」工作坊,研習成果正於店中展出。

左邊的阿Kit與右邊的Myriem,在坪洲實驗生活的可能性。(作者攝)

 

城市裡被高度管理的所謂公共空間,只餘行行企企打個咭的表面作用,早已失去生活功能和使用價值。即使到了離島,也是同人唔同命。筆者上月到訪南丫島榕樹灣,在海堤之下的塗鴉早已褪色,換上的是廣告招牌;通往碼頭的寶華園下必經之路,原來貼滿日常生活所需的街招被食環洗刷一空。不同於遊客熙來攘往的南丫島榕樹灣和長洲,坪洲的可能性正是以無用為大用。工作坊以「借一借」為題,一方面想通過集體研究集思廣益,另一方面亦說明這片山高皇帝遠之地,水陸居民如何透過日常實踐做到「土地共享」。從碼頭上岸後,坪洲的第一道風景不是魚蛋、不是海鮮檔,而是島上唯一超市與天后廟共構而成的廣場。居民把自家的椅子靠放在燈柱或牆邊,日夜閒話家常。Myriem認為海岸線不單能夠說明島嶼的地貌變遷,還能說明不同的人如何與海構成不同的關係。例如原為「大中國火柴廠」的工業地帶,已被發展成居屋;對開的天然海灣亦已被填平,變成設有門禁的豪宅雍澄灣。從海灣變成直線的海堤,沿海的空間泊滿了小型遊艇。至於原來的「離島」大利島,現已用橋接駁,沿岸樹蔭成為了居民的遊樂場,放滿了遊戲設施。再遠一點的北灣,則為居民的泳灘,備有輔助設施。至於「島民空間」就近的南灣,不單是戲貓、看日落和散步的聖地。Myriem再三提醒我一定要「翻牆」看看堤岸的另一邊,便會發現別有洞天── 泊在這邊的船隻與雍澄灣外的遊樂船隻不同,都是搵食之用。海堤上的踏腳、纜索、甚至隱閉在石隙的收納空間,就地取材、創意無限。出於大家都是島民的共同感,這些創意無限的設計既不妨礙其他的使用者,甚至擴展了原有規劃的單一功能,使得海岸變成具有實際作用的生活空間。

我們慣常使用的地圖,採的都是鳥瞰視點,像神一般全知全能、無所不在。這些像收銀紙闊的紙條,就是其中一款捲軸地圖。學員按着自己的路線和時序,繪畫出路上所見所聞。莫說「畫風」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地方,每個認為有意義的東西也迴然不同。(作者攝)

 

覽閱「島民空間」的選書,從可持續建築、關愛(Care)、人類紀,到各地島嶼遊記,走在學術和實踐的最前線。問Myriem為何研究不是由自己和專業團隊操刀,而是招攬非專業的參與者來做,豈不費時失事?她答:「更多人來做會更有趣嘛!如果只我一個人來做,就只有我的ego……何況個島是屬所有居住在這裡的人。你說明日大嶼也好、水位上升地好,這些生態問題,都不是可以由個人來孤立地處理。」所以六場的工作坊,除了「製圖」一場由她親自指導外,其他均都由島民和非島民專家主持。例如第一場的速寫,由島民兼園境設計師霍生帶着參加者邊行邊畫,連小朋友都可以參與。第二場聲音,則由「聲音掏腰包」和藝術家黎仲民教導學員自製錄音儀器,再帶備「作品」到不同的角落收錄聲音,用心聆聽。最多人搶着報名的一場,是由紙紥師傅夏華強主持的「模型製作」。夏師傅立足坪洲差不多四十年,紥過五十多個海陸豐式大士王。他傳授學員紙紥基本技巧,用來設計共享海岸的器具。而筆者認為最有趣的一場,是Myriem親自帶領的「製圖」工作坊,以非一般方式繪畫地圖,由學員按照自己路線和時序,紀錄沿海岸線遇到的人、事、物。不要以為書和咖啡香只會招來藝文青──事實上「島民空間」對自己會否為坪洲帶來士紳化仍然步步為營。就由筆者和新進作家李嘉儀共同主持的「敍事」工作坊為例,聊聊數名參加者,已顯出島民的多樣性──有人是原籍馬來西亞的愉景灣居民、有人住在島上屋苑、有人是地道水上人後代。透過以第一身來書寫物件,有學員藉此尋根,尋訪家族老屋;有人選擇被丟在二手店門外的鏡子,訴說物件所透露出的社會歷程和島嶼的街道文化。最重要的,是工作坊的「共享」精神和開放性──同一個老地方,當你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習,便會發現新的所知所感。

這些概念模型,結合坪洲紙紥師傳夏華強親授的本地功夫,讓學員設想使用海岸的不同方式,包括動物和物件。例如左邊這個設計,下雨的時候供南灣的流浪貓遮風擋雨、好天時又可跳來跳去。(作者攝)

 

以時間換取空間的Michel de Certeau式戰術(tactic),不單反映在坪洲的公共空間上,還見諸這個共同體。在找到這個前後相通的地鋪前,Myriem與Kit二人每天奔走於商店與居所之間,甚是麻煩。找到這個鋪位之後,二人便決定實驗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模式。於是「島民空間」,也是「我們仨」的居所。鋪後的花園,既是小孩的遊樂場,也是開放的客廳。遊客雖然擾人,但這種流動的方式的確能製造驚喜:「我喜歡與人交談,這能讓我樂上半天。對外與對人開放,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每次工作坊的時間差不多了,便會聽見牙牙學語的L喚着爸爸或媽媽。跟着這個小家庭走在坪洲街上,L彷如親善大使,讓Myriem隔着語言的距離,也能感受島民的善意,打開更多的話匣子。

 

島嶼研究的本懷,是連結與去中心,鼓勵橫向比較。這次「借一借海岸線」工作坊的成果,除將在店面展出外,還會加以整理,作為瑞士西部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Western Switzerland (HETS-Geneva) 的Marine Connections Laboratory 的研究案例。部份實物,現正展出,並將於2至3月間再詮釋整理,以較完整的方式與公眾分享。

 

現封面圖:現時在店面的臨時展示,只是眾多作品的冰山一角。2023年春季,還會加以整理,再作分析和展示。(作者攝)


延伸閱讀:

  • Campling, L., & Colás, A. (2021). Capitalism and the Sea. London: Verso. 
  • Harmon, K. (2003). You Are Here: Personal Geographies and Other Maps of the Imagin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 Hugh, P. E. (2013). The Act of Creative Sketching. Hong Kong: MCCM Creations.
  • 加藤幸枝:《色彩手帳》(台灣:行人出版社,2021)
  • 林詠純譯,手繪地圖推動委員會編:《手繪地圖畫起來! 》(台灣:行人出版社,2021)
  • 地味手帖編輯部:《地味手帖 03: 秘密據點, 地方工作者的地下事務所》(台灣:裏路文化有限公司,2020)
  • 地味手帖編輯部:《地味手帖 08: 聲音風景, 聆聽地方的不可見》(台灣:裏路文化有限公司,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