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水而泊》:圖片說明

隨着時代變遷,歷年環繞着皇后像廣場的建築,就如參與一場音樂椅遊戲般命途各異。就此而言,在60年代初期就只有最高法院(1912 年)和中國銀行(1953 年)倖存下來。香港銀行於1986年被取代。皇后行於60年代末停用,並在1963 年由文華東方酒店取而代之。具有低層拱門和柱廊的聖佐治大廈被拆除,重建成外形嚴肅樸素的高樓大廈。鄰近的英皇行亦於2000年拆卸,並於2003年由一座33層高、具反光玻璃外牆的鋼鐵大廈所取代。
這是1950年代中期,山頂纜車從堅尼地道天橋下方出現的景象。在纜車緩緩上山之際,回眸是壯麗的城市和海港景觀。半山區的住宅急劇增加,而市中心亦被香港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座裝飾藝術風格建築獨佔風光。
這幅照片記錄了香港輝煌的海事時代。各式各樣的船舶運用太古船塢(1907-1978)大型的乾船塢,相中包括河渡船和商船、遠洋貨物蒸汽船和日本油輪(客貨船)「平洋丸」(左上)。船台也用於修理添馬艦(右下),而傳統帆船則在後方徘徊,等候維修。
船員們承傳着輝煌的航海歷史,他們揚起如絲般透亮的帆,在當時怡和大廈和交易廣場等高樓矗立的維港兩岸之間航行,展望「明天」的願景。
1997年,當英國殖民統治結束時,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 (1944-) 和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他們在7月1日午夜後在添馬登上不列顛尼亞號,並向香港市民告別。當不列顛尼亞號靜靜地駛離維多利亞港時,彭定康向倫敦傳送他的最後一通電報:「我已交出政府的管治權。天佑女皇。」
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尖沙咀南岸,毗鄰維多利亞港,是該區少數的殖民時代古蹟之一。在1940年代,人們只需從天星碼頭步行幾步便可登上火車或輪船。
「部分香港水上居民的船隻實際上永久錨泊並鎖定於固定社區,漸漸發展成和睦相處的鄰里世界。在當時的水上社區中遊走,需在各艘船的甲板上穿梭。」
海事對比:1961年10月,英國航空母艦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延遲進入維多利亞港,與附近的中式帆船和通勤渡輪形成速度和大小上的對比。該航空母艦在三個月前從新加坡出發前往香港,後來因科威特危機而轉向波斯灣。
該區於1970年代的高速發展,導致許多公共及私人的歷史性建築拆卸。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尖沙咀天星碼頭旁的九廣鐵路終點站,即九龍車站。這地標於1976年被拆除。

版權聲明
Frank Fischbeck Collection 中包含一些原始版權持有者或拍攝者無法識別或下落不明的照片。如果你是本次展覽展示的特定照片的版權持有者,並且對權限有疑問,請發送電子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 © 2023 香港大學圖書館和WYNG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