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 大師攝影獎

長者宜居的流動城市

鄺芯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篇中,孔子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從而感嘆由自然萬物到人生,無一不像河流一樣,日夜不停行進。水的生命力正見於其涓涓而流,而一旦停止流動,也就變成一潭死水,走到生命的盡頭。動是生命的本質,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不停移動的旅程。

能夠隨心所欲地行走流動,我們皆視之理所當然。但活到耄耋之年,人類的行動力也會因機能老化而減退。眾多研究指出,長者若能保持出門社交,他們的生活會更愉快,身體也更健康。最近一個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七十歲或以上的人若可每日步行及做適量運動,他們可以更快從病中康復和保持獨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老年學教授 Chris Phillipson也指,若老人「自我軟禁」——待在家中不外出,不論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會衰退,也更易自我孤立和抑鬱。

根據美國統計局2015年的報告,在未來十五年內,世界將有近十億人屬於六十五歲或以上,而在2020年前,人類歷史亦首次見到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口超出五歲以下的兒童。然而大部份城市的設計並沒有考慮長者的需要,簡單如過馬路,英國衛生部門曾統計步速需要每秒1.2米,但長者的平均步速卻只有每秒0.7 0.9米。

要配合這個不可逆轉的潮流,世界衛生組織早於十年前提倡年齡友善城市計劃,希望城市設計更能改善環境,令人可以「老得活躍」,現在全球258個城市已經加入(香港不在計劃之列)。這些城市的規劃共通點都是以人為本,鼓勵步行、改善公共交通和增加公共空間,例如在多倫多和檀香山的「完整街道」政策,道路設計要保障行人和公共交通跟私家車有同等權利,而且要考慮各年齡層的需要。

汽車大國美國的一些先進城市也開始在公共交通方面創新,例如紐約及芝加哥的共享穿梭小巴Via,以劃一收費讓市民,尤其是長者方便出入市中心,而一向在此領先的歐洲,如維也納每十年便會檢討整個交通運輸網絡。除了延伸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如地下鐵路、電車和巴士的覆蓋範圍外,亦強調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接駁,興建交通運輸中轉站,並在車站和網上實時提供各公共交通到站時間,方便市民掌握轉乘資訊,更不用說歐洲各地的行人專用區了。

無疑,香港也有實行長者兩元優惠的公共交通乘車計劃,鼓勵長者外出,但在行人路權及安全方面,卻遠遠落後。同樣以流動城市為傲,但香港針對的卻只是車流,馬路真正如虎口,每一萬行人便有10.2人因交通意外死亡,是紐約倫敦的十倍八倍,一般行人的流動安全備受威脅,更遑論長者!要成為世界級的流動城市,年齡友善的設計才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

鄺芯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