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 ‧ 大師攝影獎

與胡卓斌CatchUP

胡卓斌,《機遇之後》設計師及出版人
 
W:WMA,胡:胡卓斌
 
W:大家都知道你是書藉設計師,你亦曾策劃多個展覽,「機遇之後」是你第一個紙上展覽嗎?途中遇過最大的困難是甚麼?
 
胡:書的編輯與組稿方式,其實跟策展的過程有點相似。這些年來從事書籍設計,也參與過一些編輯工作,猶幸見識到不少資深編輯的工作方式。在不斷反覆來往於編輯與設計的工作中,我漸漸生出了一個念頭,想試試能不能以書的形式,通過特別的閱讀經驗,得到猶如觀賞一場展覽的感受。
 
「機遇之後」或許是我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紙上展覽,但卻是我在2017年為「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設計《可以居II》時已萌生的想法。整個項目由2019年初開始,創作過程就如二零一九年的香港般跌宕起伏,充滿不可預期的狀況。如何以出版的方式回應並紀錄這個急劇轉變的社會,就是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W:你曾說哲學家Alain de Botton是影響你最深的人,明白到「造書」要立體地敘事,有紙上展覽這個構思也是這個原故嗎?
 
胡:除了他的書,Alain de Botton在書外面的世界所做的事,才是影響我最深的部分。2014年他曾聯同荷蘭書籍設計師 Irma Boom 策劃《藝術的慰藉》特展,在傳統美術館的常設展中,為每件藝術品加入特大的 Post-it 便利貼,重新寫下每件藝術品的標題與他的見解。他以哲學家的角度,介入了傳統的藝術展覽,成功吸引了不少從未到過藝術館的人,第一次走進去並完成了整個展覽。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也引來了不少批評,有人認為他的註解穿鑿附會,也不專業,甚至有人看到一半憤然離開 –– 我認為這其實也算是不錯的結果。
 
無論是出版還是舉辦展覽,目的都是為了請大家保持思考,思考那些已陷入麻木的事物。紙上展覽是我們的一個嘗試,以出版的方式介入傳統的觀展經驗,探索更大的可能性。
 
W:由出版書藉到策劃展覽,你期望帶給觀眾甚麼?
 
胡:由’Opportunity’「機遇」這道開放題目(Open Question)開始,整個項目經歷不同人的沉思、演繹、發掘真實、反省、探索,最後來到的這個以重讀與回應為主軸的展覽,我們期望與觀察一同回顧所有成果,並鼓勵他們可以藉由這次的閱讀體驗,安靜地思考,交出給自己的答案,思考接下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