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 大師攝影獎

人人可達的流動性?

譚穎敏

在香港這彈丸之地談流動,腦海霎時出現不同角度的看法與感受。

印象中,香港流動性很高,乃國際大城市,海外、國內來港者眾,講得出的國籍,差不多都可以在我城找到。而香港人亦具有很高的流動性,港人出外旅遊次數多年名列世界第二,不論在朋輩間、面書(facebook)、甚或消閒雜誌,都盡見豐富的外遊資訊。對香港人而言,走一轉台灣、飛一趟日本絕對輕而易舉。

但從另一角度看,香港不過十八區,從上水到香港仔、或是屯門往小西灣,流動性多大,兩者相距也不過短短五十公里。同時,在不少非牟利團體的外展計劃和基金的慈善活動中,經常聽見「天水圍的小朋友沒啥機會出來文化中心看展覽和演出」、「深水埗貧窮的一群只有劏房的世界」。如此看來,在本地土壤上切切實實生活的一群人,所擁有的流動性彷彿有限得很。

一談流動,明顯的對比是體弱傷殘、活動能力有限的人。輪椅人士往往在流動這個問題上,面對嚴峻挑戰。香港地小路窄,因地理環境、歷史和發展背景的種種原因,很多地區或樓宇未能容納輪椅進入,特別在中上環區,唐樓、樓梯街比比皆是﹔斜坡的傾斜度過高,店鋪和住宅門前的一級,是他人不假思索的一步,卻令輪椅使用者「望門莫及」。不論是公共交通工具、餐廳、街鋪小店、洗手間等,設計得不夠通達,就等同將他們拒諸門外。有些場地和餐廳設有無障礙入口,但卻位於大廈後門,與載貨升降機並用,甚或要經過廚房通道方可進入,諸如此類的例子多不勝數。好些地方的升降機,不是長年累月維修保養,就是被各式健全人士爭著使用。好幾次走在旺角街頭,兩腿走得快的在人潮中也舉步艱難,偶然遇見輪椅人士,他們寸步難行的情況更為嚴重。

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要容納不同活動能力的朋友其實並不困難,只在乎開發者的一顆心。通達便利的設施可以令人人受惠,多置設斜坡或配備升降台,惠及的不只輪椅人士,還有人口老化下的長者、新一代的產婦和幼童。曾有人說過,樓梯也不過人類發明,若然當初沒有發明樓梯,而只有斜道,今時今日的社會建設又會是何模樣?

Mobility 既指軀體的移動能力,亦可解作社會的階級流動。本地不少復康機構默默爭取更暢通易達、無障礙的設施,從硬件開始,一步步讓社會各界人士關注殘疾人士的需要,看見展能藝術家的潛能,進而認受不同能力人士的地位和貢獻,藉以提升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殘疾人士身體機能上的不足,絕不等同他們欠缺其他方面的成就。反之,限制更能激發無窮可能。 就正如攝影工作很多時予人「擒高擒低」的印象,但香港攝影師鄭啟文在輪椅之上,卻往往拍攝出意想不到的畫面。

香港這個大城市予人繁華流動的印象,但細看之下,社區的流動性又反映了更多在地的面貌。

譚穎敏
香港展能藝術會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