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 ‧ 大師攝影獎

攝影與身份

Anthony W. Lee

攝影面世之初,其與社會身份的關係便得到注視,可以說與攝影機的發明一樣源遠流長。縱然發明家有其他想法,例如英國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曾提出攝影應輔助自然科學,或任何需要仔細觀察又需容易複製的研 究,卻不應與人有關;然而,攝影用於描繪身份,在普羅大眾之間幾乎立即 落地生根,甚至成為它最歷久不衰的作用。早在 1839 年 12 月,即攝影技術剛剛在巴黎和倫敦發表後數月,插畫家 Théodore Maurisset 創作題為 La Daguerreotypomanie 的漫畫,諷刺大眾追捧相片的新熱潮(圖像 1)。

圖像 1: Théodore Maurisset,La Daguerreotypomanie (Daguerreotypomania), 1839 年 12 月,石版畫,The J. Paul Getty Museum, 由 Samuel J. Wagstaff, Jr. 饋贈。電子圖像來自 the Getty’s Open Content Program。

在他的版畫中,人們為求買得相機,或得以在自己朝思暮想的風景前拍攝一張相片,不惜在人龍裡苦候,甚至堵塞街道、互相推撞、強行插隊、甚或衝 入影樓。警察無法維持秩序;人像畫家深知大勢已去,在遠處上吊自盡。亂 局以外,熱氣球上,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攝影師,正以手中最新的相機,拍攝腳下一幕騷亂景象。以攝影為中心的現代身份認同正在成形!

對我們來說,作為自我表達的工具,相機受大眾歡迎不難理解。從前,製作自己的畫像,幾乎是中上流社會或統治階層的專利,只有他們有時間和金錢聘請人像畫家。然而,攝影的發明,促使圖像賦予彰顯個體獨特及自身價值 的力量,而這力量忽然變得唾手可得。人像或自拍像讓個人得以發聲,與同 期的政治或社會運動不謀而合;就在相機普及的時代,爭取普選權利的改革運動席捲英國及法國,傳統皇權終被民權取代。

當然,這些人像或自拍像也有虛構之處。細看這張中國移民工的相片,他在 1870 年代跨越太平洋抵達加州,再乘搭火車穿過美洲大陸,終於在麻省找到修鞋的臨時工作(圖像 2)。

圖像 2: William Hurd,Ah Chong,1875 年,蛋白印相, 私人收藏。

單憑相片難以猜中他的草根移民工身份,我們大有機會有其他聯想,他表現了一些品味,一 身整齊入時的裝扮,自傲地拿著最新的英文書。 正如此相片告訴我們,在鏡頭前虛構和擺設「身份」,與揭示身份同樣輕易。1

身份是建構而成的本質,在本年度WYNG大師攝影獎依舊貫徹。攝影師以嫻熟的手法,探索在今時今日全球化、相互連結、視覺為主的世界中, 身份如何構成。部份攝影師承繼早期攝影師以鏡頭捕拍的野心,例如 Emmanuel Serna捕捉當今移民工和難民的經驗,探討來自南亞地區的異鄉人。而夏志明以及梁志和 + 黃志恆則探索身份 難以解構的一面,而後者關注我們在街上( 以及在歷史)邂逅的無名個體。引起梁志和 + 黃志恆興趣的,是在瞬間的相遇中,我們的社會身份常常 濃縮到最小的舉動—彎曲的頸項、弓起的背部、 指向某處的手指、輕輕的點頭,以至是入時的衣著又或有趣的飾物。在這些攝影師的手中,相片讓人得以被看見,卻永遠無從捕捉個體的全部。 李典宇的作品追尋家族的移居史,有他的經歷, 亦有他母親的生命經驗。她的經歷通過故事口傳給他,有些人稱之為「後記憶」(Postmemories), 縱然他不一定親身感受或經歷,但無損這些回憶 對他自我認同的重要性。2 事實上,她的回憶在他的腦海留下無法磨滅的記號,彷如他曾親歷其境。 蕭偉恆的作品拍攝的並非人,而是偷渡往香港的 人上岸的地方。這些地方寧靜的景觀,帶著歷史創傷的回響,而非法入境者的活動及官方加諸的 約束也構成這些空間。現在我們知道,這樣的矛盾和衝突,在構成身份的過程絕非偶然,反而是不可或缺的成分。 正如早期攝影技術與民權在英法代議政治同步邁 進,我們或者會問,香港現狀為何促使我們重燃 對身份議題的興趣。其中一個答案由甄祖倫(作品「起義的構作」)提出,就是佔領運動。佔領運動是 2014 年反對北京提出的「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方法」的街頭抗爭。在甄祖倫的相片中,我們看見在公民抗命期間,曾經日夜阻隔街道和政府 大廈入口的臨時路障,但此刻空無一人。照相機似乎詰問:你們這些站在斷裂的路軌和廢棄的圍欄旁的人,你們身在何處?你們是誰?用你的相 機,告訴我。

1 鞋匠利用攝影的歷史,可見 Anthony W. Lee, A Shoemaker’s Story: Being Chiefly About French Canadian Immigrants, Enterprising Photographers, Rascal Yankees, and Chinese Cobblers in a Nineteenth-Century Factory Town ,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008。

2 關於後記憶,請見 Marianne Hirsch, Family Frames: Photography, Narrative and Postmemory,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7。